丝路上的中伊技艺 课堂里的文明对话——旅社院联合南京博物院开展“新月与蔷薇”研学活动

发布者:王均强发布时间:2025-11-17浏览次数:10


为深化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,落实“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”的育人理念,1111日下午,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联合南京博物院在行知组团B306教室开展“丝路上的中伊技艺——新月与蔷薇特展教育”主题研学活动。本次活动由南京博物院社教专员张艺炜主讲,将特展解读、工艺科普与手工实践相结合,为历史学专业学生搭建了“文物+课堂+体验”的沉浸式学习平台。学院副院长涂玮、专业教师宋涛、徐笑运、曾秦和2023级历史学(师范)专业学生参加活动。

张艺炜老师作为南京博物院社教骨干,拥有北京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(UCL)教育学双硕士背景,曾负责“归流——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”特展公共教育活动,其专业的学术储备与丰富的社教经验,为本次活动的专业性奠定了基础。

张艺炜老师首先代表南京博物院向学院捐赠了一批《苏里有宝》主题书籍,为历史学专业的文化遗产研究与课程教学补充了文创资源。赠书仪式后,她以“新月与蔷薇”特展为核心展开专题授课,从伊朗文明千年发展脉络切入,结合特展中的黄金狮首授权环、波斯珐琅彩釉陶碗、克尔曼羊毛地毯等文物,梳理了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恺加时期的波斯工艺演变;同时将南京博物院馆藏西汉银盒、明宣德青花盘等文物与伊朗同期藏品对比,解析中伊工艺在材料、纹饰上的交融印记,追溯了技艺经丝绸之路传播的路径——这一内容既贴合历史学专业的“文明交流史”学习方向,也为学生理解“丝路文化互鉴”提供了具象案例。

授课过程还穿插播放了三段视频:首先是波斯文明宣传片,以视觉化形式呈现了伊朗的历史风貌;接着是缂丝工艺教程,展现了中国传统纺织技艺的精细;而錾刻技术演示则为后续实践做了方法铺垫,让历史学专业学生在“图文+影像”的形式中深化了对跨文化工艺的认知。

互动环节中,同学们使用仿錾刻锡纸画材料包动手创作。结合课堂所学的中伊工艺审美知识,大家在錾刻、塑形的过程中,将波斯纹饰元素与中国传统图案结合,在实践中体悟古代工艺的技术逻辑,也让历史学专业的“文化传承”学习从书本延伸至指尖。整个互动环节氛围热烈,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,践行了“在实践中学习、在体验中传承”的育人目标。

本次活动是学院针对历史学专业定制的特色研学项目,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丝路文明的工艺遗产,更通过“特展解读+专业实践”的形式,提升了学生对文化互鉴的理解与文物研究的兴趣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联动南京博物院等文化机构,结合历史学、旅游管理等专业特色,开展系列“文物进校园”和“场馆里的思政”活动,助力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夯实专业基础、提升文化素养。

讲座现场


撰稿:曾  秦

编辑:王均强

审核:李  根

终审:张  洁